一代代复旦上医人不懈奋斗、执着追求,始终能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时代重担,也堪当时代大任,希望同学们也能传承这种精神,为健康中国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1950年国家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参加上海市郊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当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进行静脉注射锑剂治疗危险性也很大,但陈灏珠毅然报名参加,经他悉心治疗的解放军战士无一发生意外或严重并发症,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从政协和民主党派工作退下来后的陈灏珠并没有闲着,在医、教、研工作之余,他仍然在思考着过去的一些提案,牵挂着提案里那些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方案和老、少、边、山、穷这些地区的医疗发展状况。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三版(1990年版)于1996年获得卫生部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1年他又率先在国内报告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壁病变的研究工作,1995年在国际会议上报告了冠状动脉腔内超声检查临床应用的论文10月28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等复旦大学领导班子成员、上海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赴上海宝山规划展示馆、上海解放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馆现场参观,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了解宝山历史、熟悉宝山发展,缅怀先烈先辈,追忆革命精神。焦扬指出,要以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激励,以今天的现场学习和基地揭牌为新起点,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焦扬: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是书写新的历史焦扬在揭牌仪式讲话上指出,学校党委中心组到宝山区组织开展四史学习现场教育活动,既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四史学习教育课,也是一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精神洗礼。宝山区委书记陈杰、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高奕奕,区委副书记张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懿等宝山区领导班子成员陪同参观。焦扬表示,学校第三次妇代会以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妇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全校广大女教职员工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进一步深化改革、夯实基础,进一步凝心聚力、团结服务,推动学校妇女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这是站在新起点上谋划和推动复旦妇女工作发展的一次盛会。希望广大复旦女性在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主动践行新思想。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沁园。校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市教育系统妇工委主任李蔚出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许征、尹冬梅,全校各部门、各单位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参加了大会。
弘扬优良美德,努力引领新风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书写精彩人生。大会现场:第四届妇委会委员选举产生预备会议上,全体正式代表听取了《第四次妇代会大会筹备工作报告》和《第四次妇代会代表资格审查报告》,举手表决通过了《第四次妇代会表决办法》(草案)、《第四次妇代会议程》(草案)和《第四次妇代会主席团成员名单》(草案)。
她强调,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妇女组织要为女性人才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和条件,引导广大女教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为实现党和国家的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徐枫代表上海市妇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复旦大学妇委会过去七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焦扬指出,复旦各级妇女组织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增强政治性,做党联系广大妇女的坚实桥梁,加强政治引领,加强凝聚人心,加强榜样激励。9月26日,复旦大学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光华楼东辅楼202报告厅召开。
上海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市教育系统妇工委主任李蔚李蔚表示,复旦大学妇委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把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根本。要成为全体复旦姐妹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会上,徐枫、李蔚和群团组织代表、校团委书记赵强作为嘉宾致辞。增强先进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彰显巾帼之志,激扬巾帼之力,绽放巾帼之美。她表示,七年来,妇委会以服务广大女教职工、女大学生为工作立足点,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校妇女姐妹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汇聚巾帼力量,展示出上海女性自信坚韧、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
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妇委会委员及领导班子成员。复旦的妇女组织是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的光荣集体,新时代的复旦女性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之无愧的半边天
朗诵剧《我们的故事》由1988届校友邵宁创作,由老校长过传忠和附中师生共同演绎,重现附中发展史上的经典片段,展现了附中人追求卓越的奋斗和为国奉献的精神。高三的我们已不知不觉即将步入成年人的角色之中,而附中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是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着对生活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家国情怀。
这些来自复旦附中学子的真实分享,记录着学院制培养方式探索的生动点滴。他强调,希望学校始终坚持改革精神,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建设方面出经验、出成果。当你从黑板上的崭新世界回过神来,又会听到身后正在进行的一场严肃对话——论音乐节拍的最大公约数与音乐丰富程度的关系。教师代表、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遇上了这样的好时候,我怎能不知命而为,怎能不应命前行?教师代表、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在发言中回顾了自己在复旦附中18年的工作经历和见证的学校发展,分享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的真切感受。他寄语学弟学妹们,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做好确定的自己,相信自信的力量,相信独立思考对于完整人生的意义,相信母校赋予我们的理想和担当,努力做自己命运的主人。针对学生不同的和个性特长和成长目标,自2018年起,复旦附中在文理学院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学院制培养方式改革,设立望道、步青、家祯、希德四大学院,并在主题大会上正式揭牌。
要践行人民至上,坚持示范引领、协同发展,在复旦基础教育方阵中,进一步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承上启下、统筹协调,推动中小幼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期待。希望学校永筑教育初心,进一步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谋民生之力,解民生之忧,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希望附中作为上海的龙头高中,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担当、更好作为,把党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附中1960届校友、附中校友会荣誉会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金炳华,附中1965届校友、附中校友会会长,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等校友代表共同见证。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坚复旦附中校长吴坚在致辞中回顾了学校70载办学历程,并指出,复旦附中在坚持追求卓越、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历程中从未动摇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信念。复旦附中党委书记郭娟主持大会。
远方是美好而光明的未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出席大会并讲话。建校70周年之际,其中优秀校友先后受聘担任校友导师,为青年学子成长提供指导。起初完全是手足无措的状态,是导师一步步教我研究方法,才让我从豆瓣知乎转向知网的海量论文,从只有朦胧的想法到学着在传播学巨擘的作品中寻找理论依据,从采访问题的幼稚浅薄到顺利完成聚焦小组和个案访谈,最终一字一字码出研究报告,课题还去参加了比赛……尽管现在的我仅仅是对研究过程略知一二,然而在整个过程明显感到能力的提升,也更加明白,研究虽然艰难,但只要始终相信自己所做是有意义的,坚持下去总有收获。
我也感恩有这样一所校园,因为她的开放、多元、活力和正能量,让一群不羁少年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养成和孵化。据吴坚介绍,这四个以复旦大学老校长名字命名的学院各有学科特色,伴随学子们度过三年高中学习生活,不仅为学业发展集中优质资源,更为人生成长提供更广阔的指引与更全面的关怀。
七十正青春,70岁的附中永远是十七。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郭娟在建校7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上,我们邀请附中老领导和老教师到场共同见证,正是感谢这些为附中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带领附中不断改革创新,深受学生爱戴的领导和老师,郭娟说这正是附中精神的传承。
过了好多年后,我们或许还会记得高中时代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心与思考,或许还会记得那些读过的书、讨论过的话题,或许还会记得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学生代表、高三学生金彩分享了在复旦附中学习生活的经历和感悟。
当然,我们的世界不只有理科,我们同样会欣赏某位同学每天坚持更新的诗歌角,也会在语文课后为了一个可能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展开辩论。砥砺前行依旧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规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平王平在致辞中指出,建校70年来,复旦附中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理想和责任践行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教育力量,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誉,是上海基础教育的一张金名片。他动情地说:为了伟大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了伟大祖国更加理想的教育,也为了复旦附中更加辉煌的前程,我深深地期待,复旦附中人能够坚守教育初心,能够坚守‘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理解,将为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教育进行到底。2021届学生金彩回望身后那一片土地上留下的,是坚实的脚印。
云晚会现场25日晚的云晚会是附中大家庭的欢聚,由 每一个日子都精彩每一个学子都溢彩每一个步子都织彩每一种教育都绘彩等篇章组成。随后,校庆嘉年华缤纷开场。
回望历史,附中自诞生之初,就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色基因。沐浴着人文关怀成长,得以健全价值观,确立自己的理想。
他表示,复旦附中曾经开创过许多个基础教育的第一,今天依然砥砺前行,努力进取,保持并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规律,为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教育工作者的三个育人根本问题交出复旦附中的答卷。他对科学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但却不囿于理论一板一眼的条条框框,而是着眼于更长远的实践。